胃腸、結腸、直腸均為連續性空腔臟器,其腔內含胃、腸、膽和胰液,結腸內富含細菌,故胃腸手術被視為可能被細菌污染的手術。電外科技術在胃腸外科應用主要是切割離斷、清掃切除淋巴結和止血,其中以清掃切除淋巴結更具專科手術特色。
胃腸道的解剖特點:①均具有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層四層組織結構。②具有豐富的系膜營養血管,逐級分支深人胃腸各層組織中。③當營養正常、局部無缺血和感染時,胃腸道離斷后具有強大的修復愈合能力。④胃腸道均有相對解剖位置固定的淋巴結和淋巴管引流區域,呈現由近至遠的逐級淋巴引流規律,在胃腸道惡性腫瘤手術切除時,須根據腫瘤分期清掃切除相應的淋巴結。
電外科切割離斷可應用的部位,包括肝胃韌帶、大網膜、胰腺被膜、大小腸系膜、直腸側韌帶、骶前間隙和肛提肌分離等。直接切斷食管、胃體、十二指腸、空回腸和結直腸。
在這些部位可選用百克剪、百克鉗、超聲刀或結扎速行切割離斷,在不同部位根據術者經驗不同而選用不同的電外科器械。術中應注意:
(1)對胃網膜右動靜脈、胃左動靜脈和小腸結腸系膜主干動靜脈均不宜用電外科器械直接離斷。雖部分電外科器械在動物試驗中證實可閉合離斷直徑≤7mm的血管,但實際操作中應以安全和減少熱損傷為前提,此類離斷操作僅在腔鏡或機器人手術中的特定部位方可使用。
(2)分離骶前間隙和離斷直腸側韌帶時,為避免損傷輸尿管、骶前靜脈和生殖神經,應降低和控制電外科器械的輸出功率,同時尋找到解剖間隙和層次,在良好顯露和直視下操作,尤其在盆底深部操作時應注意電外科器械的絕緣保護,防止意外電外科熱損傷。
(3)采用電外科機械閉合胃腸道,可在需切除側以較大功率切斷,此種操作簡便且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離斷后在保留側釘合端常有滲血,甚至活動性出血,可用電凝、氬氣刀或縫扎方法處理,不宜行長時間高輸出功率電凝,因金屬閉合釘導電, 存在擴大局部電外科熱損傷風險,對斷緣經電申 管?宜凝和氬氣刀處理仍無法止血處,需縫扎止血。??
胃腸道惡性腫瘤切除手術,強調完整切除原發腫瘤的同時,需規范清掃切除腫瘤所在區域的淋巴結。
無論開放、腔鏡或機器人手術均多采用電外科技術分離清掃淋巴結。因腫瘤分期不同,淋巴結清掃范圍各異,總體要求爭取連同淋巴結周圍組織一并整塊切除,而淋巴結系富含血供,且引流淋巴液,術中應強調:
(1)當淋巴結已受累時常難以順利分離,應強調在其被膜外完整切除的前提下,以較小輸出功率的電外科器械,如針狀鎢絲電極或百克剪、超聲刀來分離淋巴結,沿淋巴結被膜分離是常用方法。當淋巴結已融合成團時則盡可能找到組織間隙行分離,關鍵是避免電外科器械分破或插入淋巴結內,對較大的淋巴結營養血管和淋巴管仍以結扎為妥。
(2)多數淋巴結位于大血管旁,如肝十二指腸韌帶內淋巴結、腹腔動脈旁淋巴結、腸系膜上動脈旁淋巴結等,清掃此類淋巴結常僅有很小的解剖間隙,而當淋巴結已有癌轉移時則幾乎與血管間無間隙。因此,通常有兩種清掃方法——即沿血管鞘外分離和鞘內分離,后一種方法看似更徹底,但有損傷血管風險,特別在以電外科器械進行鞘內分離時,熱損傷可能致大血管壁隱性損傷或直接損傷致大出血,如大功率超聲刀、百克剪或百克鉗分離時,止血效果好,但造成血管壁熱損傷雖不致術中出血,而易在術后數周內發生假性動脈瘤,甚至繼發瘤體破裂大出血。因此,以電外科器械分離清掃淋巴結時,在緊鄰大血管處強調應行銷外分離,以中低輸出功率為宜。對疑有血管外膜損傷時,可用5-0血管縫合線修復。
(3)當清除深部淋巴結或較大范圍清除融合淋巴結后常有較多滲血,此時可應用紗布壓迫后氬氣刀凝血或縫合止血,不建議用較大輸出功率的電凝止血,以免損傷重要脈管結構。
內鏡技術的問世帶來了醫學史上的巨大突破,尤其在治療方面,產生了內鏡外科和微創手術新概念,至此膽胰和胃腸疾病的診治進人了一個精細檢查治療的新時代。如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將內鏡插至十二指腸降段,由內鏡活檢孔插入造影管至十二指腸乳頭開口部,注入造影劑,做X線造影檢查。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內鏡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通過高頻電切開乳頭括約肌,廣泛應用于膽管結石、膽管末端良性狹窄、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等胰膽疾病的治療,具有操作簡單、患者痛苦小、并發癥少、恢復快等優點,應用電外科內鏡電切(Endo Cut I)功能。在內鏡息肉切除術基礎上,目前又發展出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經口肌切開術(POEM)和內鏡黏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STER)等一系列新的內鏡適應證,取得了優異的微創治療效果,手術更為安全高效,此類手術應用內鏡電切(Endo Cut Q)功能。如在使用海博刀行ESD手術時,由于黏膜下層形成的水墊有效地隔離熱傳導,保護了肌層,因而減少穿孔發生。